为助力桥隧科技持续发展,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桥隧和交通领域的应用,一同探讨桥隧科学技术创新,弘扬桥梁文化,提升桥隧产业核心竞争力,《桥梁》杂志社联合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省公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定于11月8-11日(8日周五报到),于贵州省贵阳市召开“2024桥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大会暨桥隧创新成果展”。届时,将有来自全国交通主管部门、设计、施工、设备、材料等数百家单位和企业领导、专家齐聚盛会,共同交流,为早日实现交通强国梦,凝聚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摘要:重要桥梁在战略交通路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不仅是连接不一样的地区的关键节点,还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国家间相互连通的重要纽带。本报告从我国重要桥梁发展和演变趋势、重要桥梁抗打击能力分析入手,从关键重要桥梁的发展演变及其重要性进行阐述,探讨当前和平时期我们应未雨绸缪,考虑战时关键桥梁的抗打击能力问题。因此,重要桥梁的战备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杨健,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贵州省工程咨询协会会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小组成员。长年从事桥梁设计、科研工作,主持设计了平塘大桥、花鱼洞大桥、绿汁江大桥等为代表的30多余座特殊桥梁,多次获得省部级勘察设计奖和科技进步奖,对山区桥梁的建设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
摘要:花江峡谷大桥为贵州省六安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主跨为1420m钢桁梁悬索桥,桥面距水面625m,建成后为世界最高桥。报告介绍了项目在峡谷桥梁抗风性能研究、主缆智慧索股、轻型化索鞍、桥旅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及关键技术,为山区大跨桥梁的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3.中短预应力新技术JT/T1513-2024《桥梁用无黏结预应力钢棒及锚具和连接器》解读宣贯
朱玉,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桥梁设计院副院长、总工。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从事桥梁设计、研发工作20余年,主持和参与了狮子洋通道等设计;杨泗港长江大桥、黄茅海通道等咨询;全国及广东、湖北等公路桥梁标准图与应用技术战略研究。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咨询奖、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主参编各类规范标准18部。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 “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人员”“十大桥梁人物”等称号。
摘要:带密贴自润滑薄层PE护套的预应力钢棒中短无黏结预应力新体系,实现了预应力低回缩损失、无黏结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横向协同工作,避免了后张预应力筋灌不密实导致的疲劳断裂工程难题,为刚构桥竖向预应力、斜拉桥索塔锚固区的预应力锚固等提供了新选择。介绍了为规范其工程应用,结合现行有关标准,该体系在结构、材料、工艺、性能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及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编制发布的《桥梁用无黏结预应力钢棒及锚具和连接器》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刘四田,博士,教授级高工,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桥梁工程首席专家。主持设计了北京市京通快速路、阜石路、复兴大桥及山东、河南、重庆等外地重点工程;主编的三维桥梁结构计算分析系统奥斯特(AUST)——首创将空间梁、板、壳、块单元集于一体,可计算梁、板、壳、块单元的预应力、收缩、徐变、活载效应;可模拟施工全过程。适用于直、弯、斜——梁、拱、斜拉等桥梁的静、动力计算,是异型桥梁结构高精度计算之利器。获各类设计奖项20多次,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摘要:针对城市桥梁常用的一种倒T型大悬臂盖梁形式,分析比较现浇和目前存在的预制分块形式优缺点,提出新型预制装配式桥墩盖梁的设计思路;阐述介绍盖梁分块、盖梁墩柱节点连接以及墩柱与承台节点连接的设计思路及方式。在施工工艺措施保证下,与现浇结构比较,新型装配式结构具有受力性能与现浇结构相同,且具有吊装重量轻,精度控制要求较低,分块构件自稳定性好,现场不需模板支架,施工快捷,可实现构件标准化、参数化,质量易于控制等优势,可降低桥梁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蒋海里,正高级工程师,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施工及科研技术工作。主持了上海市沪闵高架二期、轨道交通16号线、闵浦三桥、印度德里地铁二期等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并曾赴荷兰鹿特丹市政局访问工作。主持省部级重点研发课题7项,主编或参编行业标准4项、区域标准6项,授权专利44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华夏科技奖2项、其他学会科技奖13项,第11届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第四届 “上海公路十佳工程师”等荣誉称号。
摘要:随着装配式桥梁技术的推广应用,传统预制构件的生产严重依赖人工,质量很难保证,预先制作的构件的智能生产成为了新的发展的新趋势。本次报告以预制小箱梁顶板钢筋智能生产线为例,详细的介绍了桥梁预先制作的构件智能生产线的研发及成果,并展示了现有研发成果的实践应用情况。同时也提出了智能生产线在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对桥梁预先制作的构件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前途进行展望,企望预制装配式桥梁智能建造技术能更好的助力城市绿色建造。
李毅,正高级工程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数字化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桥隧结构设计、分析软件研发、BIM研发技术与应用。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特等奖4项,一等奖5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国内外发明专利15项,国内外BIM类奖项6项,参编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5部。
摘要:为规范公路工程 BIM 成果交付行为,提高公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水平,促进公路工程 BIM 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数字化专委会编制《公路工程 BIM 设计成果交付技术指南》。本报告详细的介绍了公路工程BIM设计成果交付技术指南的编制背景、编制情况、关键技术问题和内容。
钱玉莲,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IM与智能设计研发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现从事公路BIM正向设计与公路BIM全生命周期产品研制;曾主持或参与大型水电设计、轨道交通设计、公路设计项目等20余项;授权专利6项;获得各类奖项20余项;参编著作1项。
摘要:通过特大桥参数化建模技术和海底地质三维建模技术,主要介绍六横大桥二期工程中依托施工BIM信息模型开展的建设管理及施工全套工艺流程应用;并展望竣工BIM资产在养护运营期的价值作用。
8.《BIM+GIS技术如何对工程建设项目有效赋能——浅谈设计施工数字融合经验》
徐益飞,高级工程师,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M中心副主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做公路工程数字化设计、BIM+GIS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曾获中国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BIM工程创新奖特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6项。《公路工程技术BIM标准构件应用指南》副主编、《道路工程BIM建模》主编,获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担任中国公路学会工程设计分会副秘书长,《现代隧道技术》审稿专家,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师,四川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协会技术咨询组专家。
摘要:在当前工程设计与建设领域,尽管BIM+GIS展现出巨大的技术潜力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投资建设模式的变化,设计施工融合的要求日益提升。针对这一现状,本报告将分享四川交通院BIM中心过去9年在项目数字化应用中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总结出了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旨在有效应对路基、桥梁、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报告还将通过近期四川实际项目的案例分享,生动展示这套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期待与行业内的工程建设人员一同探讨未来数字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问题,携手推动工程建设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从建管养、设计、科研、监理、施工总包、装备制造、桥梁机电及数字智能、材料产品等方面全产业链展示中国桥隧创新技术成就。
3. 各省、市、自治区桥隧建筑设计企业、设计单位、实施工程单位、科研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站,桥隧管理、养护、维修公司的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行业学会、协会以及土木类院校教师和学生代表等;
桥隧创新汇星城 湘江潮涌立潮头——2023桥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大会及桥隧创新成果展暨《桥梁》杂志编委会、理事会年会成功召开
聚焦新时代 共谱桥隧新篇章——2022桥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大会暨《桥梁》杂志编委会、理事会年会召开
山水之城 以桥为络——2021桥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大会暨桥隧创新成果展在重庆召开
凝心聚力汇长安 弄潮产业新前沿——2020桥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大会暨桥隧创新成果展在西安召开